线上股票配资平台

十大配资平台 民营企业500强净利润持续下滑, 消费端可能出了大问题!

发布日期:2025-06-21 20:03    点击次数:193

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中国民营企业家500强报告显示,2022年,全国最大的500家民营企业营业收入总额为39.83万亿元,同比增长3.94%。

与此同时,民营企业500强税后净利润为1.64万亿元,同比减少4.86%。

这是自国内500强民企税后净利润在2020年达到1.97万亿的最高值后,连续两年下滑,2021年为1.73万亿元,同比减少12%,2022年又减少了4.86%,下滑幅度有所放缓。

连续两年,民营企业500强净利润持续下滑的背后,间接性说明了今天民营企业和个人所面临的一些困难。

当这些头部的民营企业都在面临净利润下滑的危机时,对那些更多的中小企业来说,净利润下滑也几乎是大势所趋,再联想到今年的青年就业率,一切问题似乎都指向了民营企业自身发展所遇到的瓶颈。

通常来说,当企业净利润受损的时候,通常会采取的做法,就是收缩、降本增效,亦或是减少扩张和投资,同时尽可能少招新人。

从去年开始,互联网行业几家大公司清一色喊出了降本增效,要控制成本减少开支。

与此同时,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也蔓延到了今年,在一连串的楼市利好措施推出后,成交量依然没有很大的起色,这也加剧了大型房企乃至二手房中介公司的生存困境。
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因为过去三年的时间里,疫情导致人们出行不便,企业经营困难,为了帮助企业纾困,也采取了退税返税的措施,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民营企业500强的净利润依然下滑,这也足以说明,今天的市场和十年前的市场,和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市场,有了很大的不同。

其中一个不同,在于市场自身的变化,过去拉动经济增长杠杆的,是以基建和房地产为主,而基建和房地产来临的时机也非常巧妙,恰逢引入市场经济二十年,许多人的荷包开始鼓起来了,也有了一定的收入。

这个时候,基建和房地产的拉升,又反过来帮助GDP快速增长,同时拉动建筑行业,带动了一大批人就业,跟着工资和收入也水涨船高。

再之后,又是一波互联网红利,带动了一大批新中产群体的富有,那段时期,可能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,个人财富增长最快的时候。

在这个时期里,房价快速上涨,互联网快速发展,人们的收入也跟着上涨,从事互联网的人吃到了一波又一波红利,人们的消费观念自然也日新月异,追求更健康的食品和更好的消费体验。

消费升级,是那几年的主体。

经济快速增长,与之相对的,还有人们日益膨胀的信心。

就和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前夕一样,那时候报纸上流传最多的消息,依然还是GDP总量何时超过美国的论调,以及国内房地产市值加起来,到底能不能买下美国。

在2015年后,有一些新的趋势出现了。

那就是我国的人口红利消失了,老龄化问题不断开始涌现出来,从那个时候开始,就有外资陆续撤离的说法,但这种趋势我认为还是非常正常的,人口红利消失,劳动力必然会上涨,劳动力上涨,工厂就会到劳动力更低的地方。

世界上任何一个经济体都是如此过来的,这是很正常的现象。

但不正常的是,有一些摩擦产生了,而我们的抗不确定性风险能力,其实很差。

用更直白的话来说,其实就是消费者缺乏安全感,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。

2008年的金融危机,其实就是很好的例子,熟悉当年的朋友应该知道,那一年里我们的外贸有多么惨烈,当时房地产还不是我们的支柱性产业,几乎全靠外贸撑起。

所以,如果不是后来的4万亿刺激计划,把经济重点转移到基建和房地产,我们恐怕没有那么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。

所以,2019年的贸易战,其实也算是一个很强烈的外部冲击,而我们的市场,其实抗这种不确定性的能力,还非常弱。

其实看数据也能够看出端倪,2019年的时候,我们的GDP增长率仅仅只有6%,今年我们定下的增长率是5%,所以问题的本质是什么?

本质是,即使没有新冠疫情,我们的经济可能也比较危机。

而疫情这三年,其实反而是给了我们一个过渡冲击期的三年,否则我们很难解释,为什么一解封之后,经济数据表现还不如2021年亮眼。

很多经济学家和学者都预测,解封之后,国人的报复性消费、失去三年的旅游、航班都会慢慢恢复,但今天我们来看,相比疫情期间,当然是有很大的恢复了,但很多东西,其实依然在做比较的时候,是以2019年同期做比较的。

所以我的结论是,疫情三年反而给了我们三年的时间缓冲,没有让事态更糟糕。

因为2018年GDP增长率是6.7%,到了2019年变成了6%,尽管疫情导致了人们的出行严重影响到了经济,但如果没有疫情,按照当年的GDP走向,2020年的增长率可能很难维持在5.5%。

贸易战的根本,看起来是顺差和逆差的问题,但本质上又是价值观的问题,又是商品贸易安全的问题,多种复杂的因素叠加在一起,导致了今天的消费端出现了大问题。

很多人都在说消费者信心,这也就是说,我国的消费者信心非常脆弱,过去四十多年来建立的信心,很有可能在短短数年内消耗殆尽。

这其实是很难理解的。

一般来说,消费信心不会这么脆弱,但我们消费端恰恰就是这么脆弱,问题何在?

我认为有两个原因。

第一个原因是,过去的信心是建立在经济高速增长之上的。

上山容易下山难,经济高速增长时期,怎么说都是对的,怎么做也都是对的,因为红利就在这里,时代赋予的能量就在这里,增长带来繁荣,而下行则会暴露很多问题。

有一些问题早就存在,但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,人们的双眼会优先看见那些看得见的好消息,不太会去关注那些还没有发生的坏消息。

一旦这种神话破灭,人们的信心也随之消失。

所以,我们看到贸易战一打,市场恐慌心理就来了,黄金就成了抢手货,时至今日,黄金依然是抢手货。

在这样一个经济面临下行周期的时代,我们的居民储蓄却高达130万亿,为历史最高值,这些人不消费,把钱放在银行里,答案不言而喻。

而人们畏惧风险,信心脆弱的另一个原因,又在于保障机制弱。

第二,个体缺乏安全感,在于保障较弱。

有些东西,我认为其实就是潜意识里的,非一代人不能消化,甚至是即便消化了,这些东西还残留在基因里,残留在骨髓里。

比如说,实事求是地讲,我们也就过了四十多年的安稳日子,往前数一百年,都是动荡不安的,对普通人来说,几乎就是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在哪,到了今天,国人见面打招呼,打电话问候语第一句,依然是,你吃了没。

而吃饭,在现代社会里,肯定是最基础最基础的物质需求了。

这也能够从侧面印证,我们的不安感,或许是深入基因的,至少需要数代人才能打破。

同样的,不仅仅是这种基因记忆问题,还有一些是今天确实存在的问题,那就是社会保障,和普遍其他经济体比起来,还要弱的多。

例如教育、医疗、房子这三座大山,几乎就需要用一生的积蓄来应对,这也导致了消费端的抗外部冲击力很弱很弱。

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,就拼命存钱,拼命存钱。

因为在社会保障偏弱的时代里,靠自己才是王道,而钱虽然不是万能的,但至少也是“千能”的。

如何才能在消费端建立真正的信心呢,我认为,说来说去,答案可能还是在于“改”这一个字。

纵观其他经济体的经验来看,要想从重基建房地产经济发展模式,转变到以消费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,无一例外,都要解决一个基本问题,那就是几乎所有人都会遇到的生病问题。

在很多发达经济体,消费都是占GDP八成以上,以消费为主的第三产业,不仅仅可以带动就业,更可以最大程度减缓普通人的焦虑,为更多人在教育医疗房子上面兜底,这样人们才能消费起来无所顾忌。

国人喜欢存钱,也爱钱,这是人之常情,但存钱的另一个含义其实就是,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,如果能够解决这一问题,那么我想在面对外部冲击的时候,我们的消费端不至于太弱,可以很好以内循环为大主体,这就可以尽可能减缓对外部的依靠。

否则,一旦发生任何外部的冲击,哪怕是局部的战争这种不确定性因素,都可能加剧房地产价格的暴跌,资产的外流,甚至是黄金价格的大涨,这一切对内部来说,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。

别看现在很多人喊得欢,一旦真的发生了什么事情,他们可能是最退缩和抗拒的。

当然,外资在任何时刻都很重要,今天也不例外。

就在前段时间,加拿大养老计划投资公司,退出了在国内的交易,负责该公司大中华区房地产投资组合的董事总经理,则在几周前就被告知他将失去职位。

除此之外,挪威央行投资管理公司也关闭了上海代表处。官网信息表示,该公司2007年11月开始在上海运行,截止去年底,挪威主权基金投资了约850家国内公司,总价值约为420亿美元。

这些现象,我不能不能单纯以好坏来判定,但可以确定的是,今天的国内消费端出现的问题比较突出,也比较严重。

一个居民存续130万亿的经济体,民营企业利润却在不断收缩,这是很难去用常理解释得通的,按照这个趋势来看,不出意外,今年的民营企业500强净利润可能还会下滑。

如今我们要转变的,可能是认清现实的严峻性的思想,以及,我们应该如何反思,对不确定性的脆弱,对信心的脆弱。

消费端背后折射的问题,可能远比当下看得见的问题,还要重要和急迫。

end.十大配资平台